025-51180685
025-51180685
时间:2024-03-19 点击数:
BOB半岛十年前,2007版规划为苏州指出了精明增长的道路;十年后的今天,苏州更是明确了存量发展的方向,“高质量”、“高品质”成为了新的主题。换言之,如今苏州进入了设计的时代,需要以城市设计重塑苏州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。
苏州建设空间增长变化(来自总规专题研究《苏州生态环境本底与开敞空间体系研究》)
苏州是高品质城市的代表。千百年的积淀,成就了苏州的精致图景,山水湖荡,江南水乡,园中筑城,城中筑园。精致苏州向世人留下了“山水、园林、古城、文化”这些人们熟知的城市名片。
改革开放之后的四十年,苏州极速扩张:80年代向西建新区,90年代发展东西两翼,2007年东南西北四面开花。四十年,苏州用环境和土地资源换取了经济的强大。四十年,却也改变了苏州城市面貌的基本面,密密麻麻的百倍的新建地区淹没了原本精致的苏州。
如今留在人们心里中的仍是以太湖、水乡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和以古城、园林为代表的人文价值——前者是大自然给予的,后者是老祖宗留下的,而我们留下的是大片在人们心里无甚特色的新建地区。
一幅《姑苏繁华图》展现了苏州传统营城和空间设计的智慧。我们按图索骥,找寻画中对应的地方,俨然是一幅“姑苏房华图”。苏州在得到经济体量的同时也暗淡了原有的精致。
如何用城市设计重塑苏州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?我们尝试做了以下五件事情。
原本小家碧玉的苏州,胖的太快,身材走样,她最需要的首先是塑身。巴奈特曾说苏州是“一个尺度巨大的没有轴心的轮辐”。如何重建秩序格局,回归精致,成为了本阶段苏州总设的首要工作。
我们看到苏州传统的江南水乡,从基底变成了斑块,从画卷变成了残卷;也看到96版总规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四角山水基本格局被一步步侵蚀;我们看到高层建设四面开花,威胁到苏州的核心景观风貌;也看到成片的高层住宅勾勒出城市的天际线。
首先,塑造城市与外部环境关系:对应现在的大苏州,放大四角山水效应,修复江南水乡的本底格局和城野关系。
其次,构建城市内部空间秩序:从外部扩张,走向内向凝聚,以形成“一城五片、十字聚心、四环四楔”的空间格局。
风貌上,“近山、亲水、尊古”之地维护好背景,城市里“五大主题特色营造区”彰显出特色,展现“园融自然,筑屋其间,古今辉映、特色彰显”的风貌格局。
高度上,分类分区建立引导框架:管的多不一定有用,简单反而刚性,重在明确底线,确定一般地区的住宅高度上限。
由外到内着眼于城市内部的公共空间体系,因为内部品质与老百姓生活关系更为紧密,在问卷调查中市民对公共空间品质的追求是第一位的。
但现实的需求和空间的供给总是存在一定的失衡。南北城住了大量的居民,而好的空间和设施却以东西为主;可用的开放空间小而零碎,结构不完整;滨水岸线被住区和工业占据,“水城”更多留在印象里,不在生活里;视廊作为历史遗产的一个部分却容易被忽视,“狮子回头望虎丘”的传说也淹没在了高层之中BOB半岛。
构建蓝网系统。以古城为中心,形成“一环一带三脉九河十湖”放射状水城活力网络,把水城的气质从古城扩展到外围,把亲水的空间还给市民,复兴“东方水城”生活和记忆。
构建绿网系统。结合遥感反映地表能量的圈层分布特点,形成“四环、四楔”绿色开放空间体系,强调发挥它的最大效用,既是市民用也是城市用,分别整合古城内外的历史资源、缝合边界的消极地带、联动各区的公共中心、串联周边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并限定城市增长。
绿色空间要让市民用起来,绿道很重要。2015年建成的15公里环古城绿道被评为当年的十大民心工程榜首,可见市民是真心喜欢。市民喜欢的,必须多设计,整合已建、在建、规划要建的绿道,形成“一城、三环、六山、十湖”的绿道系统。苏州美也要让市民看的到。选择市民常去的观景点,构建战略性视线廊道,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、看的见历史、看的见城市的美好。
总设的视角应尽可能贴近市民,到他们的眼前和身边,关注身边的社区和脚下的街道,见微知著,改善生活。
社区就像城市的年轮,反映着城市的年龄增长,苏州典型的四类社区,在生活上面对着不同的问题。结合四类需求,存量时代应以小微空间满足生活需要。在吴中的城中村社区,尝试用整治出来的小微地块来建设社区公建。
苏州作为全国人均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,新城道路建设为车服务,多为“通道”而非“街道”,老城内的活力街巷也因涌入的车辆而变得拥挤。结合街巷性质划定步行空间优化的示范区BOB半岛,提倡传统的街道生活。古城老城街道“减负”,逐步步行化;新城道路重在“价值转换”,太湖路原是一条交通干道,在设计优化中回归人本,优化步行者的使用。
前三点总设视野从城市到人,完成设计价值的回归,另外不同城市成长中会面临不同的特征问题,更要有所针对。
苏州的特征问题是边界分离。典型的苏南模式拥有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,分区、镇、开发区等“板块”边界矛盾问题较为突出,常布局工业功能或放置邻避设施,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城市最重要的门户地区、高价值地区。
我们采用两种方式。第一,以开放空间缝合边界。位于五区交界的二环板块缝合环,存在有较多工业和未利用地,高速、运河廊道分割,空间上却是城市核心,既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,又临近古城和金鸡湖两大城市中心,弃之不如用之。利用存量空间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环BOB半岛,缝合两侧功能,变消极空间为活力地区。
第二,以公共功能来缝合。选择位于分区交界且为城市重要结构性地区,谋划城市大事件,布局重要市级设施与功能,在全生命周期中扭转边界价值。
将设计转化为管控。横向上将核心内容纳入总规;纵向上强化对下位的传导,如总设主要内容落实到同步编制的分区规划和重点地区设计中,同时将设计语言转化为定性的要求、定量的指标和定界的控制线等管控语言。
将设计转化为行动。建立行动项目库,能做的现状做;做不了的留出接口BOB半岛,谋划下一步做。
最重要的,是将设计转化为过程。在过程中影响技术:与同步进行的总规、专项、分区、课题研究等对接和传递思路;在过程中联动决策:如二环的东段同时展开了研究招标;重要地段促进规划优化调整。
首先,存量时代总设的工作重点可以总结为三个词:更精、更暖、更实——城市需要更精细的打磨,美好生活更需要靠温度来塑造,设计的内容更需落到实处。因此产生了本次总设的五个手段。存量是条件,设计是实现的路径和工作方法,这个时代的目标是一种回归,重塑我们城市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。
第二,是工作方式的转变。本次苏州总体城市设计只是苏州伴随式设计的一个微小的环节。城市更新所从03年上版总规编制开始,伴随苏州成长了15年,与城市管理者及相关专家团队一起积累共识、经验和技术,包括遥感、空间句法、大数据等研究与应用。15年的时间,我们践行一张蓝图干到底,不是一张图画完就好,而是一个思想始终贯穿到城市的成长过程之中。
最后一点,是视角的转变,为谁而设计?工作期间项目组几乎周周出差苏州,好似半个苏州人,和苏规院的同事们一起,设计在苏州,生活在苏州。刘敦桢先生《苏州古典园林》一书中描绘过艺圃的景象,当我们走进艺圃,看到市民的生活融入其中,一副幸福的图景跃然纸上BOB半岛,令人动容。以设计为苏州市民谋美好生活,成为了我们最朴实的追求。
我们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苏州实现“美丽幸福新天堂的目标”贡献一点点力量。这是我们的苏州总设工作,也是我们的一些所感所想。